武汉智慧城及生态城均坐落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武汉市区西南三环外沿,拥有超过200平方公里控制规划范围。始建于1991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实现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与整个匈牙利相同),其综合经济实力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首位。未来经开区的生态城与智慧城新区将成为经开区重要的新城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武汉市打造滨江城市空间的一块热土,智慧城市建设示范的落脚点。

规划范围风景独特,长江、通顺河赋予地块丰富的水资源。生态城范围面积达到58.7平方公里,而位于长江西岸的智慧城面积为26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内有着丰富的农业景观:鱼塘及广阔的沟渠及排水系统。

鉴于本地块丰富的水资源特色,智慧城濒临长江沿岸,生态城则位于东荆河内岸及通往武汉市区的凤凰大道之间。

约3/4的规划区域由广阔的自然风景资源构成:山地、河流、湿地、人工池塘,并环绕着智慧城生态城。

基于莱茵之华的城市规划理念,两座城市根据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均被划分为不同主题的区域。在协调统一的整体设计下,根据其土地利用及主题,每个区域都具有各自的建筑个性及独特的城市结构。这一效果是通过将场地现有的景观和设施与城市结构细致的编织、结合,并选取适合的建筑类型及风格而达到的。

地点
武汉 / 中国
甲方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泛华建设集团
设计时间
2013-2014
建筑面积
9,000,000平方米(智慧城);5,850,000平方米(生态城)
地块面积
84.7平方公里(含非建设用地景观区),建设用地面积:21.4平方公里 核心区规划范围: 智慧城:4.78平方公里;生态城:31.2公顷 起步区范围:智慧城1.65平方公里
智慧城:特色 这个城市新区被打造成一个集先进设施,现代技术为一体的节能环保城市,突出城市新区环境的可持续性和高 …

智慧城:特色

这个城市新区被打造成一个集先进设施,现代技术为一体的节能环保城市,突出城市新区环境的可持续性和高效宜居品质。

  • 低密度,低容积率
  • 糅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凸显本地区的区域文化特点
  • 初步实现“智慧城”的理念特色,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分析、监控和整合各种数据,打造智能化的生活水平。

“智慧城市”概念,作为一种策略,引入到城市设计中,旨在强调社会与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在信息通讯技术框架的基础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指投资于人文与社会领域,传统交通,现代通讯基础设施,结合高效的自然资源管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

莱茵之华的设计理念:将现存景观作为设计基础。确定如下8个设计目标:

  1. 利用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资源,创造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和感受。
  2.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交流。
  3. 在充分考虑商务、教育、旅游的基础上,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4. 将快速交通和慢行交通结合考虑,规划一种新的交通模式。
  5. 提出“微中心”的全新居住概念,将文化、教育、生活、工作、休闲、体育等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充分融为一体。
  6. 建立一个人性化尺度城市空间,丰富公共活动空间并打造城市地标建筑
  7. 加强城市居民对于居住地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8. 为城市能源、制造和消费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

预先确定的道路网络将西北部的湿地、生态城与东南部的长江联系起来,并且贯穿整个智慧城。一条新的绿色通廊沿主要道路设施而建,并连接长江流域的湿地系统,构建了更加重要和紧密的柔性联系。

绿色廊道同时作为环境联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流动性的载体,并且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从而使城市公共系统更为清晰可辨,如:市政排水、公共交通,汽车交通,等等。

智慧城被划分成8个片区,各片区之间通过区域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相互链接。各片区之间的主要链接区域都由高层建筑相围合,犹如一道保护墙,既保护了各片区的内部区域不受干扰,又沿城市道路构建了良好的城市氛围。

面向广阔的自然水景观区和长江流域,整个城市结构呈现出自然、疏散的肌理形态。建筑高度得到限制,将高层建筑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打造具有郊区的舒适面貌。

就城市功能而言,智慧城包括行政区,商业区,适应本区域的创新研发产业,及高端住宅区域等。

生态城

生态城主要包括与自然亲近的住宅区,它坐落在北面工业区与蜿蜒的东荆河水景区域之间。大部分的公共服务及商业设施都面向凤凰大道而设,构建了城市的脊柱和主要大动脉。面向河流水域部分,建筑高度依次递减,城市结构也逐渐稀疏,并与现有水域和地形相互融合。

从战略角度看,将生态核心区城置于城市肌理的核心位置,确定了其生态城城市中心的地位,同时为周边住区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生态城核心区还包括生态城行政办公以及文化设施,娱乐设施和商业设施等各种公共设施。

智慧城:核心区

智慧城核心区旨在打造一个在尺度和密度上有和谐节制的城市,用水系和灌溉河渠被保留和用作商业,办公,生活区的景观元素。

智慧城核心区深化设计面积扩大至4.78平方公里,策略上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区域最具吸引力的景观特色:其一是起步区环绕湖泊而建,构建一个宁静轻松的氛围,凸显自然和谐和慢生活的理念。其二,向沿长江区延伸,展现了一个建筑密度更高的建筑城市环境,成为整个项目的名片。这两个在功能上相对独立的区域被一条由西向东的绿色走廊所连接,成为智慧城的生态脊梁和这片区域的主要景观特征。

这片区域的地形是由一系列复杂几何体系的水道和池塘所构成,设计的主要方法和策略是最大限度使用现状的地形结构,以最大化减小对地形的改造,在时间,土地划分及建设造价上实现规划设计的高效率。主要道路位于现有池塘划分的河岸上,现状的河道被保存下来并加以改善变成景观设计的元素;现存水系较低区域会成为下沉式庭院、停车场或其它地下设施之用,这样可以减少土方量及工程造价。

并且,现存的水系成为整个设计之中突出的结构,与古代中国的水上城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存的池塘被重新使用,复苏重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水上景观,供人们的休闲生活之用。

利用现存池塘,水溪和地形,水上公园被规划在现状湖泊的周围,提供了全新独特的水上体验。在池塘和河道结构的基础之上,一个新的城市体验应运而生,周围城市面向这个水系的轴线并从独特吸引人的景观资源中获益。

最后,一个丰富的人行道网络和公共交通被穿插在整个区域中,方便代替或减少私人汽车等交通工具。 

智慧城核心区:街区

不同功能的地块被赋予了不同的特征和身份。他们将智慧城定义为:川江池水景公园区 / 智慧居住区 / 公共服务区 / 水城商区和SOHO / 滨水商住混合区 / 绿色通廊 / 滨江商务区 / 亲水城市公馆 / 居住SOHO区。

位于川江池周围的项目起步区面积为1.65平方公里,该地区将不仅是智慧城的总部及发展源泉,而且将成为本地区最先建设的区域,吸引众多投资者和人群。办公区与代表性项目将位于起步区内: “智慧城企业服务中心” 为本地区提供必要的‘智力’决策支持;“智慧城展示中心” 主要用于展示规划城市和各种信息的展览。另外高标准专家公寓和商业区也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范例。

川江池西南岸布置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公共文化区域,一系列的低层文化建筑如:博物馆、剧院等与公园景观相映衬,统一融合。

核心区的中心位置是低层水城商区,设计利用现存水系和河道来创造一个无车的人性尺度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餐饮及聚集的空间。

另外,靠近南北向主要城市干道,利用良好可见度的优势,为车行交通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SOHO区立面。

逐渐过渡到地块东侧,城市天际线在高度和密度上逐步上升,在沿江区域,一组地标性办公建筑创造出现代、高效的城市印象。这种逐步升高的过渡使得沿江区域建筑的地标可见性与智慧城其他区域的较低建筑空间之间形成一种平衡。

阅读更多
设计服务内容
可建设用地:城市设计 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及起步区设计导则
设计团队
Wolf Loebel,李然,Elisa Palazzo,Bertil Donker,Remo Malnar,Daniele Baratelli,Roberto Schumacher, 余净,王尧,Alberto Sánchez,熊雁,André Westendorf,茹逸,Ignacio Alonso,杨文超